一、中国国际货代市场之现状 1.进入本行业的企业日益增多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货代和物流的发展。显着的标志就是进入本行业的企业日益增多。 1983 年,中国只有中外运一家国际货代企业,到 2003 年 11 月,经过商务部批准设立的一级国际货代已经有 4100 家,而且,每天都有新的货代诞生,平均每月增加 100 家。在中国货代市场上,还有一大批没有取得一级代理资格但实际从事货代业务的公司和组织,包括个体户,据业内人事估计,全国大约有 3 万间。中国的物流公司更是多如牛毛。由于物流的概念比较新,大家争先恐后感时髦。原先的快递公司、搬家公司、运输公司、仓储公司和货代公司,纷纷更名,冠以“物流”二字;海陆空的承运人也延伸服务,搞物流;制造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也成立物流公司;还有哪些不知“物流”为何物的人,也加入物流大军。这样,中国的物流很快就形成了庞大的队伍,有关数据表明,中国的“物流”企业有二十多万家。 2.**对行业管理“秩序缺位”。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处处留下了计划经济的痕迹。货代和物流行业也不例外。目前,**对货代和物流的行政管理可以描述为“行政主管条块化,市场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规化”,这种状况叫做“市场秩序缺位”。中国对货代和物流行政管理是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而又盘根错节。涉及到的部门有今年刚组建的商务部、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邮政总局等。各部门都有各自主管的市场和业务,为了确保本部门的利益,他们就通过行政立法来保护。典型的例子就在中国国际快递、无船承运人等问题上出现的**主管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给行业的发展带来的**的冲击和挑战。值得庆幸的是,**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采取积极的行动,理顺关系。今年年初的** 机构改革,已将物流管理明确地纳入了**部门的职责范围,而承担这项重任的便是新组建的商务部。这样,从国家层面实现了管理机构“到位”。商务部正在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就行业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调研和协调,并且要从国家层面通过立法形式,调整行政管理关系,使货代和物流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3.中国物流企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尽管物流企业数量不少,但其整体实力和管理水平 与世界经济**化、市场经济竞争化和企业效益较大化目标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集中体现为“小、少、弱、差”。即:**,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无论是人员规模、资产规模、营业额规模以及市场份额等都比较小;*二,是物流服务功能少,局限于传统的单项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三,由于缺少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导致物流组织能力弱,许多物流企业对现代综合物流似懂非懂,不会制订现代综合物流服务方案,造成物流成本过高。第四、管理水平差。中国大部分货代企业只有十来年的历史,从行业的生命循环周期曲线来看,中国的货代和物流行业处于“开始”阶段。因此,在人员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化管理以及网络化管理方面,亟待提高竞争能力。 4、外资企业纷纷抢占中国市场。 我国**正在按照加入 WTO 时的承诺,对外开放货代市场。现在已经允许外资控股 75% ,不晚于 2005 年 12 月,将允许外商独资。外资货代进入中国市场有四种策略选择:找中国的公司做代理;设立办事处;设立合资公司;设立独资公司。我们预测,即使中国全面彻底开放以后,外资在中国市场存在的四种方式都将存在,他们会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和规模,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而不是有些人担心的那样,外资都会搞独资。 现有的外资公司在中国市场非常活跃,随着国外投资方的设厂而设点。他们凭借管理优势、海外代理网络优势、以及出口 FOB 条款优势,掌控相当大的货源,他们也在想法设法抢占中国市场份额。